综合施策治理非法小广告,助力文明城市创建
在城市大街小巷和社区小区,不仅严重破坏市容市貌,我们经常看到电线杆上、房屋外墙上、公共座椅上、路面上、楼道内张贴了很多内容千奇百怪的小广告,而且对城市治安管理造成潜在威胁。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过程中,非法小广告是重点治理的问题之一。
美兰德根据多年创建经验。思考整理了相关治理对策,从长效治理非法小广告的角度出发,为各地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者提供参考。
一、非法小广告特点
1.非法小广告分布范围广、易反弹:非法小广告到处张贴、清理后过一段时间又卷土重来,街道地面、电线杆、建筑墙体、社区楼道、自行车等无处不有、无孔不入。
2.非法小广告清理难度大:目前小广告张贴多用透明胶、不干胶、双面胶黏贴或油漆喷涂,有的材质很难清理,费劲清理后的斑驳印记更影响美观,令工作人员头痛不已,在不同的材质上黏贴效果不同。
3.二维码非法小广告取代电话,隐藏深、治理难:非法小广告以二维码取代电话号码作为传播链、使市民扫码取车被干扰,同时给执法、处理等造成了困难。
4.以“共享单车”为宿主的小广告,隐蔽性和流动性更强:共享单车车身非法小广告是一种新形态,更难查处,隐蔽性和流动性更强。
二、非法小广告治理对策
1.源头治理、责任追究
加大对非法小广告号码的停机警示力度。将非法小广告治理纳入法律法规等规章制度、对规定时间内不接受处罚的会进行停机处理,对检查中发现的小广告第一时间拍照并录音取证,对屡教不改人员依法依规处理。例如南宁市将暂停非法广告中电话号码的通信服务纳入《南宁市违法小广告查处规定》。查处机关应当将违法事实通知有关电信业务经营者、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由查处机关核实后,从源头上治理非法小广告,通知违法行为人接受处理;拒不接受处理的,明确规定“违法小广告中标明通信工具号码、互联网用户账号的,由其根据服务协议采取暂停该号码的通信服务或者暂停账号使用等相关措施”。
2.加大惩处、增强威慑
非法“小广告”既破坏了市容环境、又掺杂了许多虚假宣传,严重扰乱了市民生活。为进一步提高非法小广告治理效果、同时会同各街道加大清理力度,可以采取“警告、责改、移交、处罚”等分级治理措施,加大乱贴“小广告”的处罚力度,完成小广告“动态清零”目标。例如鸡西市鸡冠区抓获非法张贴小广告人员。按照每贴一张罚款200元的标准,最高罚款额一万元,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和相应的处罚,并要求其清理干净。
3.搭建平台、疏堵结合
小广告内容多涉及居民日常生活需求,如修水管、电器、电路、换锁、快速订餐等,散布小广告人抓住了大家的需求,通过小广告向居民递送上门服务。需要从源头上为便民信息发布提供渠道,建议建立便民服务中心。一是在居民小区内设立广告宣传栏,周边的便民信息可集中在此张贴,便于管理。二是开通便民服务电话或微信群,24小时为居民提供各类便民服务渠道。三是建立网站和开通公众微信号,将便民信息通过网络和公众微信的形式向外发布。四是建立加盟企业系统、通过对居民小区内、街巷路内目前张贴的非法小广告进行分类登记、确定专人与之沟通,引导他们加入平台,平台免费为其发布信息,接洽业务等,对开锁、疏通等类便民企业进行统一登记。例如六安市原白鹭洲社区为能保证居民使用信息的安全性,让社区小广告管理更加便捷,平台提供开锁换锁、管道疏通、保洁服务等多项居民所需日常服务,搭建起了一站式便民服务平台。
4.宣传造势,营造氛围
宣传方面要充分利用各类新闻宣传渠道,鼓励群众举报散发小广告的违法行为,及时报道非法小广告整治工作动态和典型案例,防止反弹,及时曝光典型违法案例,建立完善长效工作机制,引导全社会共同抵制非法小广告,营造全民参与治理的良好氛围,威慑违法行为;同时对商户上门宣传,形成高压整治态势,加强非法小广告负面影响的宣传力度。
5.发动群众,共治共管
充分发挥群众在小广告治理中的主体作用。向居民讲解宣传相关市容管理条例,鼓励群众积极提供举报线索,强化公众参与和公众监督,请街道及时清理、“随时清”-对街道设置的公共信息栏加强管理,及时清理信息栏上的过期广告等活动,自觉抵制张贴小广告的违法行为,实现共治共管,例如可以通过开展“随手撕”-群众对墙面、地面的小广告随时发现随手清理、“随手拍”-群众对现场无法清理的小广告用手机拍下并发送街道微信工作群。
三、总结
非法小广告治理是动态进行时。而非静态完成时。为推动文明城市创建。提升城市“颜值”,确保非法小广告现象不反复,同时要疏堵结合,着力打造整洁有序的市容环境,多措并举、持续加大整治力度,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清理。
城市形象关乎我们每一个人。请大家遵纪守法,向非法小广告说“不”。